在常熟市琴川街道,湖苑社区的嵌入式“便民服务带”如一条银丝带,串联起了居民生活的点点滴滴。 在这条满载温暖的服务带上,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成为最可靠的“系扣人”,他们以赤诚之心编织民生保障网,让服务有“秒响应”的效率,更有“烟火暖”的温度。 近年来,湖苑社区深入开展“海棠红·幸福里”建设,着力构建居民幸福生活共同体和基层治理新格局,实现了从典型“老旧小区”到“新业态友好社区”的蜕变,让“老破小”变成了“幸福里”,勾勒出了一幅邻里互助、幸福满溢的生活长卷。 嵌入式“便民服务带” 打造居民生活“心港湾” 微风轻拂下,琴川街道湖苑社区里人来人往,“烟火气”十足。居民王阿姨拎着刚从“海棠风物铺”采购的新鲜蔬菜,笑着和邻里分享:“家门口就能买到实惠的菜,太方便了!”这温馨的一幕,正是湖苑社区嵌入式“便民服务带”建设带来的生活新图景。 近年来,湖苑社区党总支以“海棠红·幸福里”为温润沃土,深耕党群服务圈建设,如同巧手解开层层丝线,打破社区内外资源的壁垒,将共建单位、社会组织、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像串珍珠般整合在一起,精心雕琢嵌入式“便民服务带”,绘制出一张详尽的服务资源地图。 在服务模式上,湖苑社区大胆创新,积极探索“线上+线下”融合路径,既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效率,又保留线下服务温度。社区在原有“海棠铺子”基础上,让“农蔬直通车”开到居民家门口,设置便民小铺“海棠风物铺”,平价销售新鲜优质的农副产品。同时,社区还提供送货上门服务,让行动不便的居民也能享受便利。 同时,湖苑社区更以“新业态友好社区”建设为笔,绘就温暖画卷。依托“海棠茶水铺”“海棠缝纫铺”阵地资源,社区定期开展“1元爱心肉包”售卖、“小哥咖啡”能量站、原创手包爱心义卖、便民缝补、便民理发、便民小蓝亭等服务活动,其中义卖所得汇入社区治理基金,用于支持铺子运营和开展扶贫济困活动。此外,共享庭院、倾听室、书吧等空间,成为新业态群体的温馨港湾?!霸谡舛苋确钩涞?,衣服破了有阿姨帮我免费修补,常熟这座城市让我充满了归属感?!蓖饴粼崩蠲鞫源松钣懈写?。 如今,漫步在湖苑社区,“便民服务带”织就的幸福图景随处可见:老人们在“海棠茶水铺”闲话家常,年轻人在共享空间汲取知识,孩童们在社区活动中欢笑奔跑。从生活服务站到幸福加油站,再到情感联络点,湖苑社区嵌入式“便民服务带”正以全方位服务编织幸福生活网。 老旧小区“焕新颜” 共绘社区幸福红“苑”景 民生无小事,枝叶总关情。居住在湖苑三区的张大爷看着小区新亮起的楼道灯,满脸笑意:“以前摸黑上下楼,心里直发怵,现在亮堂堂的,感觉踏实多啦!”这看似平常的灯火,正是湖苑社区创新老旧小区治理、书写民生答卷的生动缩影。 近年来,湖苑社区如同一位巧匠,将多方力量凝聚成“绣花针”,在老旧小区治理的“布帛”上精心刺绣, 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从“社区治理”向“小区治理”延伸,全力打通为民服务“最后一米”,绘出了老旧小区幸福红“苑”景。 湖苑社区辖区内有5个开放式老旧小区,大部分房屋建于20世纪90年代。其中,湖苑三区曾因停车资源紧张、基础设施陈旧、配套设施匮乏而让居民满是愁容。面对这一困局,湖苑社区以“三项议事”工作机制为“钥匙”,开启多方共商共治之门。街道职能部门、综合行政执法部门、交警琴川中队与社区四方齐聚,共同策划解决方案。如今,错峰共享停车、新能源共享充电等一桩桩民生实事落地,为小区注入新活力。 聚焦停车难、充电难问题,湖苑社区党总支依托“海棠有约”平台,牵起多方协作的“红线”,通过党员干部下沉一线、实地勘察,最终将湖苑三区改造成半封闭式小区。白名单管理、差异化收费规则的“金点子”,不仅让车辆停放井然有序,更为小区经营性收入引来源头活水。而9套新能源汽车共享充电设备的落成,恰似“及时雨”,浇灭了居民充电难的“心头火”。 在巩固停车治理成果的基础上,湖苑社区又乘胜追击,积极试点实施“慧治理”积分自治管理模式,通过“文明积分12条”奖惩制对居民日常行为进行积分考核,车辆规范停放、爱护公共设施、志愿服务等都与积分挂钩,激励居民养成文明习惯。在推进“照亮回家路”项目时,党员业主与居民骨干积极响应,多次围坐议事,最终点亮11个楼道,驱散了多年黑暗。 从破解难题到激发自治,从点亮楼道到温暖“新”心,湖苑社区用实干与温情,让老旧小区焕发新生,将幸福红“苑”景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,书写着基层治理的暖心篇章。 志愿微光“映海棠” 居民齐心绘就温情画卷 基层治理的“根系”能否深扎沃土,关键在于要有一支扎根群众、心怀热忱的社区工作队伍。近年来,湖苑社区积极推动打造一支合格的社区工作队伍,他们在服务居民、化解矛盾、推动发展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,成为实现社区高效治理、增进居民福祉的核心力量。 在湖苑社区,有这样一群人,她们以十年如一日的坚守,将爱与温暖播撒在社区每一个角落,她们就是湖苑社区“党员妈妈”志愿服务队队员。退休老党员俞瑞芬是这支队伍里的重要成员,是居民们口中亲切的“俞妈妈”。谁家有矛盾,她是最有耐心的调解员;谁家遇困难,她是最可靠的帮手。在独居孤老邓阿姨痛失至亲、行动不便的日子里,俞瑞芬用日复一日的陪伴点亮了她的生活。不仅如此,当“百姓河长”的公益岗位设立时,俞瑞芬又第一个站了出来。每日清晨,她手持钳子、垃圾袋,带着爱水护河宣传册,沿着湖苑河开启巡查之旅,清理岸边垃圾、耐心劝导不文明行为、及时联络保洁打捞河面漂浮物……即便面对误解和玩笑,她也从未动摇?!耙桓鋈说牧α坑邢?,大家一起干才能成气候?!痹谒募岢钟氪?,沿河居民、小商户都自觉加入到护河行动中,邻里间互帮互助的氛围愈发浓厚。 在湖苑社区,像俞瑞芬这样的热心人还有许多。退休前身为服装厂厂长的薛振刚秉持着“以人为本,助人自助”的理念,一头扎进了社区“海棠缝纫铺”。从最初每月2次的服务,到如今每周5天常驻,他用缝纫机的“嗒嗒”声,增进着邻里间的情谊。他不仅免费为居民缝补衣物,还收徒授艺,将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人。用百家布制作爱心靠垫,用零碎花布创作精致小物件,或赠予孤老残障人士,或义卖筹集物资,薛振刚的一针一线,都饱含着对社区的深情。 每日清晨,居民骨干殷国珍的身影也是社区里一道动人的风景。每天一早,她就来到“海棠茶水铺”,烧好开水、泡好凉茶,只为让环卫工人能及时喝上一口温热的水。忙完茶水铺的活儿,她又骑着电瓶车风雨无阻地为高龄老人送去午饭。这份坚持,一做就是多年。在她的感染下,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其中,茶水铺不仅飘着茶香,更成了邻里交流的温馨场所、社区议事的智慧源泉。 |